石板畫畫的是信鴿依據何在?
就虞海明先生8月30日在《中國信鴿信息網》、《信鴿中國》發(fā)表的《昆明的“老竄”驚現歐洲古董石版畫》一文中稱:云南的大鼻子“老竄” 是歐洲古董石版畫中的大鼻子鴿。并稱:這是他“腦子里三十年疑問”、“從事鴿子的種姓研究”后,找到的答案!筆者上傳《令人驚嘆的“老竄”研究!》一文后,虞海明先生9月7日又行文《石版畫上的信鴿》。上傳《《信鴿中國》。 全文如下:
我沒有養(yǎng)過它們,也不知道它的放飛情況怎么樣,只聽過昆明鴿友說過五十公里還能回來,而且還很穩(wěn),我當時甚至連這點都不信。但如今看了這一百多年前的古董鴿子石版畫我找到了答案!它作為當年美國隊帶到云南來服役的軍鴿應該是可信了。大家知道美國的鴿子是哥倫布以后帶去的,殖民者當時在那塊幅員廣闊、交通閉塞土地上的通信需要,他們帶去的只可能是信鴿。
石板畫畫的是信鴿。。
文末稱:甘老的文章令我苦笑。
苦笑是虞海明先生的合法權利。
在《石版畫上的信鴿》一文中,虞海明先生再次肯定:石板畫畫的是信鴿。
虞海明先生稱:他從事鴿子的“種姓”研究。在此,向虞海明先生提出以下幾點,希賜教:
。1)、石版畫上的鴿子是信鴿根據何在?
。2)、《石版畫上的信鴿》系何國之鴿、即歐洲古董石版畫中之大鼻子鴿是歐洲那國、那個地區(qū)、何時代之鴿。根據何在?
。3)、觀賞鴿與信鴿是同一品種還是不同的品種?根據何在?
(4)、觀賞鴿能否育出信鴿?根據何在?
虞海明先生自己簡介是:1951年出生。上海67屆知青。69年帶著鴿子插隊云南。自學大專學歷! 愛好鴿子,頗有研究,也創(chuàng)造過老資格的賽績。由于工作原因,斷養(yǎng)十五年有余,不息鴿趣盈然,故寫文了鴿情懷。廣積鴿緣人情以慰一生余興。
既然虞海明先生愛好鴿子,頗有研究,且又對歐洲賽鴿品系有研究,以上所問想必不難回答。筆者洗耳恭聽。
虞海明先生早在《昆明的“老竄”驚現歐洲古董石版畫》一文說:我從事鴿子的種姓研究,腦子里三十年疑問,竟然在“高手007”于本月28日發(fā)表的這幾張古董石版畫中茅塞頓開!這不就是云南的大鼻子“老竄”嗎?!
他說:我至今不知道昆明本地語中老竄是什么含義。但我知道它作為一個鴿子品系的名稱在昆明鴿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甚至這樣的品種在鴿市作為觀賞鴿至今還能買到。
可將虞海明先生關于老竄的表述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1)、虞海明先生沒有養(yǎng)過老竄;
。2)、虞海明先生不知道老竄是什么含義;
。3)、老竄是“鴿子品系的名稱”;
。4)、一百多年前歐洲古董石版畫中之鴿“就是云南的大鼻子‘老竄’”;
。5)、老竄這樣的品種是觀賞鴿(甚至這樣的品種在鴿市作為觀賞鴿至今還能買到)。
以上說法,有些令人遺憾。比如老竄是“鴿子品系的名稱”, 即是錯誤論點和觀點。
請問:老竄是“鴿子品系的名稱”根據何在?
首先,老竄是“鴿子品系的名稱”,不能成立。
正如云南省信鴿界老前輩董天敏先生所說:“云南老品種信鴿一般叫老串鴿”。也就是說,老串、或老串鴿不是品系!世界上各國有各國的語言,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在不同地方的同一種動物會有不同的名稱。如野牛在云南被稱為白襪子,黑熊在東北被叫做黑瞎子。按董天敏先生解釋:老串實為云南老品種、或老串鴿即系云南老品種信鴿!僅此而矣。
而什么叫品系?
所謂信鴿品系,品系是源于共同祖先的一群個體。在遺傳學上指經過若干代近交繁殖所獲得的某些遺傳性狀相當的后代。品系鴿是指血緣關系來源基本相同,其性格和表現狀態(tài)大致一致,并具有相同的特性的群體。 也可以說是指信鴿的特性,是親緣交配、人們培養(yǎng)的結果。品系鴿具有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和純的特征。什么樣的品系,代表了什么樣的距程(屬短程、中程、長程、超遠程)。
什么樣的純度才能成為品系化?對純度的要求各個行業(yè)不盡相同。對于實驗性動物,能夠稱得起品系化必須是連續(xù)自交二十代,使其每只動物之間在基因上不存在任何差別,純度達到99.99%,才能稱為品系動物。如澳大利亞大白鼠、日本的大耳白兔。對于非實驗動物,純度也要求達到90%以上,如賽馬、狗、信鴿。英國的賽馬,上百年來一直是采用同系交配。英國境內的“德比郡”以培育純種馬著名,是英國純種馬的主要繁育基地。英國培育的競賽用馬已遍布全世界。導致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進行賽馬大戰(zhàn),都可視為英國的德比大戰(zhàn)。
顧爾鍇先生在《理順思路 培養(yǎng)品系》一文(載《中華信鴿》1996年6期)—文中說,“品系的確認是根據品系培育人,或品系飼養(yǎng)人所開出的血統書為證”。他認為:“一般雜交后達到一個品系的3分之1成分,又具有該品系的特征,仍可稱該品系鴿!
上述不難看出,老竄不符信鴿品系要求。故虞海明先生稱:老竄是“鴿子品系的名稱” 顯然不當。
請問:源于日本、美國的軍鴿的云南老品種信鴿(老串或稱老串鴿)產生于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后。老串又怎會“驚現歐洲古董石版畫”?難道歷史是從現代向近代、古代逆時光而倒流發(fā)展?這是什么研究!令人難以理解。
因此,將歐洲古董石版畫中的大鼻子鴿解釋為“昆明老竄”,實屬無稽之談。
其次,現代賽鴿的始祖與一百多年前的古董鴿子石版畫中的鴿子有關,無證據。并應提供該古董鴿子石版畫中的鴿子是信鴿的證據。
虞海明先生說,一百多年前的古董鴿子石版畫中的鴿子是信鴿。但應提供該古董鴿子石版畫中的鴿子是信鴿的證據。
從其畫中可見是大鼻子鴿。但要認定為“信鴿” 卻系虞海明先生個人看法、而無證據。該畫無文字說明,甚至是何時、何地、何國之鴿也不清。眾所周知:歐洲有幾十個國家,是東歐的、還是西歐那一國那一地區(qū)的?虞海明先生須提供論據。比如是比利時還是荷蘭的什么地方的什么鴿?還是意大利的?如此等等。
虞海明先生說,“愛好鴿子,頗有研究”。虞海明先生將歐洲古董石版畫中的大鼻子鴿解釋為信鴿、“昆明老竄”。應提供論據、根據什么資料經考證后,才能作出是觀賞鴿或信鴿的結論。
歐洲古董石版畫中的大鼻鴿是何國、根椐何時、何地之鴿所繪、翔距多少?大鼻子鴿當時又是什么名稱? 作為“研究”,必須有研、有究。 無法考查、沒有根據的說法,不是研究。
談到賽鴿研究。值得學習的當屬大田誠彥先生。
日本大田誠彥先生由于不計心血與金錢,苦心搜集研究賽鴿起源與發(fā)展資料、對賽鴿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因而在國際上奠定大師級的崇高地位。
他在 《世界賽鴿文化》中指出:比利時是現代賽鴿發(fā)源地。尤連被稱為現代賽鴿的始祖,他利用“英格蘭卡利亞”(English Carriers)、“坦布拉(Tunbler)、和“休彌特” (Smerles)等各種不同的鴿子來混血,才形成今日賽鴿的原型。當然,在尤連之前的鴿子對人類社會也是有所貢獻的,特別是為了“軍事用途”而飼養(yǎng)的“通信鴿”,它們從古代開始就與人類十分親近了!
他指出:在養(yǎng)鴿人家利用鴿類競賽作為娛樂之前,中東的波斯(現在的伊朗)盛行的養(yǎng)鴿活動卻是為了軍事通信目的。在12世紀,奧斯曼土魯寇的皇帝利用鴿子來為廣大的帝國建立情報網,那個時代的鴿子幾乎都可以在一天之內從1000公里遠的地方飛回自己的巢箱。
我們必須先認識到:遠在800多年前就存在許多和現代賽鴿相同水準的信鴿了。據推測現代賽鴿的血液中,多少帶有一些古代優(yōu)秀信鴿的因子。 在1789年以前的歐洲,養(yǎng)鴿是屬于統治地方的領主才能享有的權利,一般老百姓養(yǎng)鴿則是被嚴格禁止的行為。
大田誠彥先生還說,即使我們知道現代賽鴿的始祖是“尤連”系,我們也不清楚它是與哪種鴿子交配所產下的后代,甚至連它們創(chuàng)下了什么樣的記錄都沒有詳細完整的資料。
這里,大田誠彥先生坦承:現代賽鴿的始祖不清楚它是與哪種鴿子交配所產下的后代。這是科學的態(tài)度。
但虞海明先生無任何論據、未經任何考證卻說:“昆明的“老竄”驚現歐洲古董石版畫”、“我至今不知道昆明本地語中老竄是什么含義”,“如今看了這一百多年前的古董鴿子石版畫我找到了答案!”不是兩種不同研究的對比嗎?
研究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無可靠論據、未經考證所表示個人之見,不是研究。
附:虞海明 《昆明的“老竄”驚現歐洲古董石版畫》
2011-8-30 18:00:05 《信鴿中國》
在我從事鴿子的種姓研究,腦子里三十年疑問,竟然在“高手007”于本月28日發(fā)表的這幾張古董石版畫中茅塞頓開!這不就是云南的大鼻子“老竄”嗎?!


我至今不知道昆明本地語中老竄是什么含義。但我知道它作為一個鴿子品系的名稱在昆明鴿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甚至這樣的品種在鴿市作為觀賞鴿至今還能買到。
我上世紀80年就聽老昆明鴿友說過,這些鴿子是當年飛虎隊從美國帶來的。我似乎不敢相信它會作為軍鴿被飛虎隊看中來到中國。因為我一直懷疑它是作為一種觀賞鴿存在于世,可它決不屬于北京鴿,至于它的出處一直是我腦子里的有一個疑問:為什么美國人要把觀賞鴿帶來抗戰(zhàn)呢?
我沒有養(yǎng)過它們,也不知道它的放飛情況怎么樣,只聽過昆明鴿友說過五十公里還能回來,而且還很穩(wěn),我當時甚至連這點都不信。但如今看了這一百多年前的古董鴿子石版畫我找到了答案!它作為當年美國隊帶到云南來服役的軍鴿應該是可信了。大家知道美國的鴿子是哥倫布以后帶去的,殖民者當時在那塊幅員廣闊、交通閉塞土地上的通信需要,他們帶去的只可能是信鴿。
聽說當年飛虎隊的軍鴿,在抗戰(zhàn)勝利后隨飛虎隊解散而流落在民間,后來被陳文廣這一代人收集,并由他將一部分“老竄”品種帶進了新中國第一支軍鴿隊(昆明關上軍鴿場)。后來的發(fā)展如何,陳老應該是最有發(fā)言權威的。
作為對歐洲賽鴿品系的研究,我希望現在還養(yǎng)著“昆明老竄”的鴿友一起頂一下,拿出你們收藏的正宗“老竄”,讓全國鴿友開開眼。
作者:虞海明
2011年8月30日
聲明:本文未經作者許可不得轉載
免責聲明:本網凡是由用戶發(fā)布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資料,其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信息發(fā)布人自行承擔,并負法律責任。賽鴿資訊網不提供任何保證,并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