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虎尾友翔鴿舍提供
一.鴿、巖鴿說起
物同類相聚,共同生存,相互依賴的自然現(xiàn)象稱之為群落生存方式。
群落生存方式是某些種類的動物在生存、繁衍、發(fā)展、和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生態(tài)條件和生存環(huán)境選擇適應的結果。
原鴿、巖鴿具有群落特性和逐群生活習性,數(shù)十只甚至上百、上千只原鴿、巖鴿朝夕相伴,它們的群體覓食、群體遷徙、群體棲息活動,有助於這種弱小動物的自然生存競爭。
對於大多數(shù)弱小動物來說,群落生存方式是一種生存優(yōu)勢,群體生態(tài)優(yōu)勢,原鴿、巖鴿的群體生存優(yōu)勢體現(xiàn):群體生存提高了個體配偶繁衍的機率,也增加了個體尋覓食的機遇和增強了個體御敵及逃避敵害的能力。當然,在遷徙的過程中,成群的鴿子在辨別方向、識途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也是遠遠超過個體的。
由觀察中,我們可發(fā)現(xiàn),老鷹總是攻擊失群的原鴿、巖鴿的,而對大群的鴿子往往顯得束手無策。在散落食物的田里,只要有一只鴿子發(fā)現(xiàn)或采到食物,不久它就會召引來了一大群鴿子共餐。在自然情況之下,正在覓食的或棲息的鴿群中,總會有一兩只并不急於貪吃而對周圍環(huán)境保持高度警惕的警戒鴿,一遇到風吹草動,警戒鴿便馬上向群體發(fā)出警報信號。在群飛途中的鴿子,也會有一兩只帶頭鴿始終飛在鴿群的最前列擔任帶隊,而讓弱鴿或幼鴿分列其後,若此時鴿群遇到突然情況而被驚散,只要帶頭鴿末遇難,經過不久的時間,大多數(shù)鴿子又會重聚起來,并在帶頭鴿的帶領之下向高空飛遁而去。
野生原鴿和巖鴿的群落特性和逐群習性,正如前面所說,是它們在長期生存中對環(huán)境適應選擇的結果,因此,群落特性也是原鴿、巖鴿生存的重要機制之一。從動物學角度去看,原鴿、巖鴿的群落形式的形成是自然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不僅在鴿子,而且從人的自然屬性一面及人猿群居生存方式中也育旨找到印證。
由於原鴿、巖鴿歷經了長時間的演化過程,所以現(xiàn)在的原鴿、巖鴿乃保留著群落生存的特性,經過研究考察的結果發(fā)現(xiàn),原鴿、巖鴿的群落形成,還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以家族或自然環(huán)境區(qū)域為基礎形成的群落,有相對衡定的特點。二是幼鴿生來就逐群,逐群習性是有遺傳的特點。
綜上所述,原鴿、巖鴿的群落形成原理和特點決定著它們的逐群習性。群落的作用體現(xiàn)在個體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上。群落決定著個體的生存。據此群落及逐群習性也是我們進行鴿子研究的重要基礎和參考。
二、對信鴿逐群習性的認識信鴿,是家鴿的一種,所有的家鴿又是人們經過長期訓化而來的,盡管在長期的訓化過程中人們按照自己的意志把野生原鴿、巖鴿逐漸改良成觀賞鴿、肉鴿、信鴿等不同功用的家鴿種類,但在不同種類的家鴿中我們可發(fā)現(xiàn),無論是那種鴿子似乎都無一例外、或多或少保留了它們的原始逐群習性。家鴿中的信鴿,除了人為改造的其他諸多特點外,其逐群習性尤為突出。家鴿為甚么還會具逐群習性呢?究其原因不外有兩點:一是人們對各種家鴿的群體飼養(yǎng)方法剛好吻合了野生鴿子的群落特點禾口逐群習慣。二是鴿子自身長期形成的逐群習性歷久不泯,已形成了相當穩(wěn)固的遺傳因素。在信鴿的飼養(yǎng)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規(guī)律:
只養(yǎng)一只鴿子的人,他的鴿子非但飛不出好的成績來,這只鴿子也很難被養(yǎng)住,盡管可能它是一只佳種良鴿,但卻不戀巢,一俟有時機,它就想逃出鴿籠,總是想往別人鴿群或鴿舍里去。
一個鴿舍中不管鴿數(shù)多少,如其中失偶、失子、失親鴿的鴿子其失蹤率是很高的。同時如鴿舍管理得很差,鴿子的生活不能得到起碼;的保障以及鴿舍環(huán)境條件太差的話,其失蹤率也是一樣很高。上述主要原因莫不是對信鴿逐群習性的條件、關系造成的種種破壞。與此同時,我們還不難發(fā)現(xiàn)信鴿飼養(yǎng)與競翔成功者所具有的共同現(xiàn)象規(guī)律。
經過諸多研究和探討結果顯示,我們似乎能夠初步確定信鴿逐群習性的幾點因素:
1. 遺傳因素:信鴿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雖然回異於原鴿、巖鴿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但信鴿畢竟不像雞鴨那
完全脫離了野生自然環(huán)境,對於競翔用途的信鴿來說,它回歸過程的每一刻經歷,都等於重歸大自然,因此,信鴿現(xiàn)有的習性總是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和反映了自然屬性的一面。用進廢退,既然群落生活方式是信鴿對自然生態(tài)適應選擇的重要特性之一,那么,作為一種形態(tài),信鴿在逐代的繁衍過程中,其逐群習性一直被遺傳保留著,它已形成了信鴿的先天特性因素
2.家族種族因素:家族、種族是形成原鴿、巖鴿群落的基礎,信鴿沿襲了原鴿、巖鴿的這一特性,無論怎樣的信鴿它總是有逐群性的。但是,由於信鴿在人為的意志F的其他因素,例如:對信鴿品種的選配、對飛翔和定向能力的選擇等等,使得信鴿在整體性能的某些方面又超越了原鴿、巖鴿,如在飛行距離和速度方面,原鴿、巖鴿是遠莫能及的。人為意志創(chuàng)造了新品種,所以優(yōu)勝鴿的決定因素還在於品種性能好,品種家族群落形成情況好。只有這樣的鴿群中所出的個體,才有可能有突出的表現(xiàn)。
3.互利因素:信鴿在家養(yǎng)過程中其棲息條件較之原鴿、巖鴿已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但在放飛競翔過程中,其自然條件可能比遠古時期更為惡劣,如人為侵害機率加大,自然環(huán)境污染情況嚴重等,因此,信鴿逐群性更有待於個體間布目互影響、相互作用層關系等的加強。
4.順應與改造因素:人對信鴿逐群習性的認識及順應應用不必多贅,在選種繁殖、成群飼養(yǎng)、成群競翔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這一點。但是,在把握信鴿飼養(yǎng)的最終目的中,我們也不能 輕視信鴿的另一因素…人對信鴿的改造因素。讓信鴿性能、特徵、習性等在改造過程中朝人的理想方向發(fā)展,改變鴿子原有的一些性能、特徵及習性,這是人們養(yǎng)鴿的最高目標。當然,對於信鴿的改造過程,有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這完全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是某一時間在某幾只鴿子身上一蹴可幾的。然而,在原鴿、巖鴿被訓化成為家鴿的改造過程中,人為因素畢竟不斷地改變著鴿子,鴿子也必然體現(xiàn)著人為意志的某些特點,因此,在使役和飼養(yǎng)甚至綜合評斷信鴿的時候,這一點就不能不做為一個單獨因素方面去考慮。
三、對信鴿逐群習性的應用分析
既然信鴿的逐群習性是生物之於自然的一種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那么在信鴿競翔中,對信鴿群落特性、逐群習性的進一步認識和掌握就是發(fā)掘使役潛能、提高競翔效果的一條重要捷徑。但是很遺憾這樣重要的一個課題,在信鴿研究的過程中卻被我們給忽視了,有一些鴿友在對信鴿基礎認識不足的情況之下卻—昧要談品種、選配等,如此勢必造成對信鴿使役結果的偶然性,給信鴿使役性能罩上越來越厚的“不可能”迷蒙色彩,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為有必要提高以下幾點應用分析見解:
1. 信鴿群體飼養(yǎng)的規(guī)律及應用
我們說過信鴿逐群習性是原鴿、巖鴿的原始習性的保留,所以信鴿不宜單只飼養(yǎng)其道理就比較顯見。我們還知道鴿子的原始群落的組成,是以家族種族繁衍及適應生態(tài)環(huán)境特點為基礎的,因此對於信鴿之道,品系朝令夕改、繁殖雜而亂、訓練不得其法,這樣是很難達到預期競翔目的的效果的。還需補充—點,信鴿異地飼養(yǎng),屬於對群落特性的破壞和改造過程,所以短期內也很難達到較好的競翔效果。
利用信鴿逐群習性,加強和改善信鴿飼養(yǎng)中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是誘發(fā)信鴿戀巢欲的常用飼養(yǎng)技巧,關於這一方面已有很多鴿友利用而得到很好的收獲。例如:孵哺家訓法、老鴿帶訓法、單鴿近訓法、單居促配法、侵巢刺激法等等。當然在種種方法的應用中,我們也常聽到一些鴿友失敗埋怨聲,我們認為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種,但主要可能還是對信鴿逐群習性認識不夠,使某種方法失去了適度性。如:侵巢刺激變成了真的侵巢、單居促配變成了真的單居等,這就等於根本破壞了信鴿逐群的習性和規(guī)律,其效果只會適得其反。
2. 對信鴿放飛過程逐群習性規(guī)律的把握
信鴿的訓放與競翔,是在良好的飼養(yǎng)與管理條件下進行的。某一只鴿子定向再好、再善飛,但如果沒有對鴿舍鴿群的依戀關系以及放飛過程的群體合理因素,主人也只能空盼黃鶴。
對於信鴿的訓放,按照它們的逐群習性可能采取多種方法,如前面所說的老鴿帶飛法,是適於幼鴒初次在家放飛及短程放飛訓練。這是利用了鴿子親情依戀關系以達到訓練目的的。再如單鴿近程放飛訓練,也是利用生鴿、幼鴿鴿舍內群鴿的依戀關系促使單只信鴿盡快歸巢及識路的。至於遠程競翔從信鴿逐群角度考慮,擇在我們面前的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一次放多少只為宜?二是甚么樣的鴿子組成競翔體最好?三是如何看帶頭鴿的作用。
在第一個問題中我們巳提出,遠程不宜單只放飛的看法,那么放飛群究竟要多少只較好呢?根據經驗及對原鴿、巖鴿群落考察的結果,信鴿競翔放飛羽數(shù)太少不利於形成信鴿放飛後飛返過程的群體關系優(yōu)勢,如僅數(shù)信鴿在飛返過程的若千時間內可說完全處於自然生態(tài),它們在覓食、抗御敵害、定向功能的激發(fā)等方面力量太弱,機率太低,尤其在定向導航發(fā)生分歧後,各鴿可能分道揚鏢而去,就會根本失去了群體。另外放飛鴿子越多越好的理論,也不一定準確,我們從原鴿、巖鴿自然群落的觀察中可能得知,它們一般幾十只最多不過數(shù)百只結群,群落的大小與采食及棲息條件有關。在采食及棲息環(huán)境較差的情況下,鴿群大、目標大、累贅多、采食也困難。信鴿的放飛也是同樣,盡管目前競翔放飛的鴿數(shù)有達上千、上萬以上,但這么大的鴿群在飛回的路程中還是要分群的,分群後的信鴿大都是幾十或上百只組成的群落,如此情形就很像原鴿、巖鴿群落,每一分群後的信鴿群,都有帶頭鴿帶領鴿群的飛行方向和飛行狀態(tài)。所以看來鴿群越大越好的說法應只是一種主觀見解而已。
用甚么樣的鴿子組成競翔群最好呢?這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應要結合各鴿舍的情況而定,同時也有賴於鴿會、放鴿員的靈活掌握和運用。一般說幼鴿、失偶鴿、未經種族繁衍的新鴿是不宜遠放,因為它們不具備群落基礎因素。另外—些鴿舍中過份失意的鴿子、群體意識不強的鴿子也不宜遠放,因為它們在群落關系上有某些中斷原因,這些鴿子在這種狀態(tài)下如遠程放飛都可能是有去無回。此外鴿會、放鴿員在群落原理的基礎上,是否也能做有關試驗呢?
由以往的放鴿經驗中大家似乎可以觀察到,信鴿群體放飛後,在飛回的沿途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分群,這種分群現(xiàn)象的原因,有些人認為是因為外界干擾所引起的,有些人認為是因信鴿體力差異所引起的,又有些人則認為是因信鴿群中發(fā)生導航和定向分異所引起的。但不管是那種原因信鴿飛回過程的每一次分群,都會在新群中迅速產生一兩只帶頭鴿,帶頭鴿一路飛在鴿群的前列,無疑它對鴿群的定向導航是有很大的引導作用。由此看來一只帶頭鴿的好壞是會影響到整個鴿群的飛行方向、飛行速度和歸巢率。
以上所述,旨在對信鴿實踐的基礎上來探求一點新的認識,當然信鴿競翔成功是由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本文所談的內容不過是對多種因素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淺略認識,對信鴿的培育和競翔我們必須要以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不能像有些鴿友單憑個人的主觀、偶然現(xiàn)象就給信鴿隨便下一個甚么樣的“定義”,信鴿的歸巢之謎是要靠大家不懈的努力和深入的探求去揭示。